廟宇文化之旅(六)佳里興震興宮

參考資料來源:http://www.fast.org.tw/r06/new_page_59.htm

        網址:http://www.fast.org.tw/r06/new_page_28.htm

  佳里興一帶在百年前原為一瀕臨海濱之漁村,故亦有先民直接由此登陸,成為早期渡台先民開拓聚集之聚落之一,帶動了當地之發展。以福建省安溪縣籍為主流的移民,將奉請隨行渡台之鄉土守護神「清水祖師」供奉於佳里興「公厝」(位置約在目前道路與廟埕之間)朝夕膜拜。

  雍正六年(西元1723年),先民感念清水祖師之庇佑,加以廟地不敷使用,眾信徒遂集資五百元,將原公厝改建為廟宇,號名為「清水官」,是為震興官的前身。建廟後,一蔡姓武官乃將原祀於營盤之「雷府大將」神尊恭獻清水宮,同享民間香火。道光元年(西元1821年),創建清水官近百年,未曾施修,廟貌日漸頹圯之危,佳里興庄舉人曾廷暉乃斥資重修,並獻贈「鐘靈甲第」匾額,同時曾舉人亦於主殿龍虎壁面留下書畫聯文各一堵。

  同治元年(西元1862年)發生大地震,清水宮受到波及,造成建築物體之損壞,當時耆老莊新民、張春江....等遂共同倡議重修,並擴建廟宇;重修消息一出,善男信女等鳩資壹萬元,於同治七年(西元1868年)拆除清水宮,三月十日動工,至同治八年(西元1869年)年八月興建完竣,廟貌煥然一新,署額更名「震興宮」;是時董事會敬獻「共沐恩波」一匾,副董事會敬獻「赫濯聲靈」,共誌廟宇重修落成。本次之重建工程匯集一流匠師,並聘請交趾陶大師葉王主持廟內之水車堵裝修工程,重建後之震興宮即具備了目前廟宇規模格局。同年,並由南鯤鯓代天府分靈「李府千歲」,與「清水祖師」、「雷府大將」共同成為本廟奉祀之神明。

  光緒十五年(西元1889年)位諸羅縣東鄰之文昌祠,因年久失修,致倒塌荒廢,登雲詩社同仁徵得震興宮執事同意,將文昌帝君神尊請入本宮西側配殿奉祀。民國二十三年震興官執事鑑及漢學日漸式微,為維護固有傳統文化,乃將西側配殿之廟室獻與登雲吟社,以講究詩文學堂。民國二十四年(昭和十年,西元1935年),因重修震興官將文昌帝君遷奉東側配殿奉祀,民國五十四年重修廟宇,遂又遷至西側配殿奉祀至今。

  震興宮位於台十九號縣道旁,廟身左側為縣道,廟身前方與右側亦有道路相連;廟前有一個長二十公尺、寬二十五公尺的廟埕,面向著震興宮的戲台(昭弘台)即隔著道路與廟埕相鄰著,縣道與廟埕入口間有座台南縣政府所立的「古天興縣治紀念碑」,是為縣道上來往東輛的地標;由震興宮北可到學甲慈濟宮(第三級古蹟)、南鯤鯓代天府(第二級古蹟),往南可達佳里金唐殿(第三級古蹟),恰形成一條帶狀的古蹟寺廟區,而震興宮即位於此一古蹟區的中心。

  震興宮位於佳里興聚落的中心,亦是當地的信仰中心,廟前五十公尺外是佳里興的主要市場,地方財經、警政單位亦位於此,可謂為聚落中心;廟埕周圍亦常設有四、五個臨時攤販,廟埕兩側各有一棵大榕樹,榕樹旁則以六角形的植栽槽所包圍,其邊緣設計為座椅,同時並有石刻的棋盤,因此早、晚時分常有老人及婦孺於此聚集、乘涼,右側另設置有金爐及佈告欄,除了固定節慶於廟埕有祭典活動外,平常廟埕亦提供作為停車場之用,因此,震興宮成為佳里興的社區活動中心,每週一晚間亦是臨時夜市場所,活動非常頻繁。

介紹到這裡,這一趟的廟宇文化之旅也接近尾聲,相機也沒電了,期待下一次造訪的機會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羅李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